處於禮儀年中的「分水嶺」有感

剛過去的主日(5月19日)及5月20日的禮儀給我非常多的啟示。5月19日是五旬節,上午我舉行了聖神降臨節彌撒,下午我舉行了進教之佑堂的主保瞻禮彌撒,並傅堅振聖事。而5月20日是五旬節後常年期第一天,大家或會奇怪,每逢大瞻禮後也一定會緊隨著八日敬禮,為何五旬節後並沒有八日敬禮?這其實有特別意義,因為在教會禮儀年裡,有將臨期、聖誕期,稍後便是四旬期、復活節,直到五旬節,在這段日子中,教會已將耶穌救恩的中心事蹟敍述過,也將祂的勝利介紹給我們了。現在常年期,象徵我們這個在旅途中的教會,要跟隨耶穌的道路走下去,直至祂在末日,光榮地再來時。

這段常年期的開始,也正有一個很有意義的瞻禮,叫「教會之母」,這個其實與進教之佑非常有關係;從歷史知道,「進教之佑」,即是對教會整個團體的助佑,而非單單對每個領洗者的助佑。

當時歐洲天主教會面對回教軍隊厲害的威脅,其間經歷兩次打仗:一次是Lepanto海戰,另一次維也納(Vienna)給他們圍困。其時如果歐洲被回教軍隊長攻直下攻破,整個歐洲也會被侵佔。當時教會一起祈禱求聖母,在戰鬥力較弱的情況下,最後居然獲勝,自此他們恭敬聖母為「進教之佑」,有些地方也稱聖母是「勝利之后」,尤其法國更多以後者稱呼。

到了教宗比約七世(Pope Pius VII),拿破崙(Napoleon)於法國稱帝。他非常驕傲的認為教宗也須聽從他,但比約七世沒有遵從,拿破崙遂將他軟禁起來,後來認為軟禁亦未夠,甚至將教宗送去法國囚禁,當時教友們熱心祈禱,誦唸玫瑰經懇求聖母,最後拿破崙失勢,教宗得到䆁放,於5月24日當天返回羅馬,亦就定了當天為進教之佑的瞻禮日。

這個「教會之母」瞻禮,是教宗保祿六世(Pope Paul VI)於梵二大公會議時定下的。因為保祿六世認為,大公會議是聖母對整個教會的照顧,面對大公會議後的這個世界,所以他訂定這個瞻禮非常有意思——耶穌於十字架上,將教會交給聖母;而於聖經中,開首創世紀有一位「女人」,結尾默示錄也有一位「女人」,這兩章節是很關鍵的,我們可以看到,聖神來臨與聖母使命有著密切關係。


從禮儀上的安排已經可以看到,五旬節、聖神降臨可以說一個禮儀年中一個分水嶺,清晰地讓我們看到,之前耶穌已完成了祂的救恩,以後則交由我們這個旅途中的教會去完成——我們接受了祂,但是有挑戰的,我們不單只自己接受祂,也要將祂的福音傳揚到整個世界。

這是個新開始,旅途中的教會以後會不斷遇上挑戰,但也因著耶穌已完成救恩而得到保證。在世界之初已有預言,亞當厄娃因為魔鬼的引誘犯了罪,天主遂懲罰了魔鬼(蛇),對蛇說:「我要把仇恨放在你和女人,你的後裔和她的後裔之間,她的後裔要踏碎你的頭顱,你要傷害他的腳跟。」所以這是一場鬥爭,那條蛇想咬女人的腳跟,要害死她的後裔,但這位女人及其後裔會與魔鬼戰鬥,女人會踏碎魔鬼的頭顱,以上是《創世紀》的預言。

默示錄》亦如是說:「有一位女人,身披太陽,腳踏月亮,頭戴十二顆星的榮冠」,又說「現在天主的權能與國度已得到勝利,而且天主顯示了基督的權柄」,那條大龍很憤怒,尤其是對這女人,因為這女人是耶穌的母親,所以牠與女人的後裔,即是「那些遵行天主聖意(誡命),且為耶穌作證的人去交戰。現在是在戰爭的階段。耶穌已得勝,教會也好幾次取得勝利,現在即要我們繼續下去。所以我覺得,這個要我們準備去「打仗」的信息非常清晰


你也許會說,我們參與教會是要尋求和平、安寧。當然,這方面我們可以完全放心,但做教友不是要我們坐在世間,等待天堂。耶穌從來沒有欺騙我們,神父為人領洗的時候會問,堅振的時候亦會重新再問:「你是否棄絕罪惡?是否棄絕魔鬼?是否信耶穌?是否能為死而復活的耶穌作見證?」所以參與教會是充滿希望的,是有基礎的,但也是具挑戰的。於佘山最初的聖母像,其實就是法國人所說的「勝利之后」。聖母幫助我們取得勝利,我們可放心依靠她,依靠耶穌,依靠聖神,但我們也須遵從天主的誡命,做耶穌的證人。

教會亦有一件聖事,叫堅振聖事。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會面對很多挑戰,所以需要一件聖事去堅強他們,鞏固他們的信仰(Confirmation)。

我於5月18日開始了一個哲學講座,為什麼?因為今天這個世界處於混亂之中,充滿了無神的哲學,很多現代的哲學也偏向無神主義,這實在非常可惜。當然天主教會的哲學可以給他們圓滿解答,但並非所有教友也認識,教友亦不會意識到我們正生活在這些無神論哲學的影響下。當然,你也許不需要深究各種哲學的理論,但你需要嗅得出哪些哲學道理是錯誤的,如果你持續祈禱,參加聖事,天主聖神會賜予你本能去分辦;縱使你未能做到十全十美,至少也應該是位虔誠教友,否則會很危險,因為很多哲學家的名稱你雖未聽過,但他們的哲學思想其實正在影響著世界,影響著你。所以今天的危機不再是回教對教會的攻擊、戰鬥,而是在世上這些危險的哲學思想,尤其是為年輕人。無疑,這些哲學家均是天才,他們的理論深具吸引力,如果教友不熟悉教會道理,便會被那些哲學思想所蒙蔽、欺騙,從而認為教會的信仰很膚淺。其實,膚淺的是我們對天主教信仰未有深入認識,所以,容易因那些哲學思想而被動搖。我希望大家可以學習多些教會道理也對哲學有所認識,去迎接今天的挑戰。


適值5月24日進教之佑瞻禮,集禱經祈求天主讓我們能抵抗「內外」的挑戰。有什麼內外挑戰?外來的挑戰除了前面所提及,回教國家的軍力還有另類國家政治的勢力。

我們今年紀念剛恆毅樞機(Celso Costantini)到中國帶領中國全國主教在上海舉行「主教會議」的一百週年紀念,他是第一個被教宗派到中國的代表(聽說在羅馬、澳門也有相關百週年紀念會議,可惜我未被邀請,無緣參加)。

百年前的危機是什麼?教會將保護中國教會的任務交給了法國,然而,將此任務交給一個國家政府,免不了會受政治影響,法國政府首要優先維護自己國家的利益,不會太關心教會事務,所以教宗秘密派遣他的代表剛恆毅樞機到中國,扺達之後才讓大家知道。當時中國政府非常歡迎教宗直接派遣代表到來,因為不需要再當法國人是教宗的代表。

教會初期在教難中渡過300年後,很多國家的皇帝信奉天主教會。當然他們會大力幫助教會,但有時也會插手教會事務,譬如教會歷代的大公會議好多次也被皇帝騷擾。教宗保祿六世在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舉行時曾說:『各位兄弟,我們多謝天主,幸好「教宗國」已沒有了,如果仍有的話,會帶來很大麻煩,現在沒有了,我們反而非常自由,由我們自主地進行會議。』—— 這是第一次,我們的大公會議再沒有任何政權來插手。

然而,少了政治上的勢力影響,卻有思想上的干預,在我們這個所謂的自由世界中,有很多不同哲學思想,對教會裡的人也成了很大的誘惑。教會裡神學思想也混亂了,這就成了教會內在的挑戰。


五旬期當天彌撒之中,第二篇讀經有兩個選擇,一個是《致格林多人前書》(第十二章),這篇為我們今天的教會非常重要,當中說「身體只是一個」,即基督的奧體,「卻有許多肢體」,每個人均有其任務,有猶太人、希臘人……。放諸今天,即可解釋作:不同職業的人,有不同學問的人,但最重要的,如聖保祿所說,有些是宗徒,有些是幫宗徒教書的人,當中有很多不同的神恩,尤其第二屆梵蒂岡大公會議講得很清楚,教會裡面是有系統的,第一屆大公會議肯定了教宗不會錯,即在一些信德的道理上教宗不能錯。但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延續第一屆未開完的部份時,繼續討論教會的結構。伯多祿被耶穌選為教會的磐石,但大家若細讀聖經,尤其是《宗徒大事錄》,便知道耶穌並非單單將教會交給伯多祿一個,他雖是宗徒之長,是一個很重要的中心,但教會並非只交予伯多祿一個人,而是交給宗徒們。梵二《教會憲章》的重點是宗徒們的「團體性」(collegiality

我們於5月14日才慶祝過聖瑪弟亞宗徒慶日,因為猶達斯出賣耶穌,所以猶達斯的懸空位置需要選出另一位宗徒補上,這就是瑪弟亞。耶穌選了十二位宗徒,這傳統一直繼續,猶太有十二個部族,我們的教會則從十二個宗徒開始。《宗徒大事錄》時常說「宗徒們」,而在聖神降臨時的祈禱,聖經也列出所有宗徒們的名字,聖母與他們一起祈禱,當然也有其他人,但其中最重要的卻是宗徒們,這概念非常重要。

最近主教會議的舉行形式卻似乎疏忽了這一點,會議讓很多其他人參與,甚至讓他們投票,成了並非純粹主教參與的會議,這實在非常危險。耶穌選了十二個宗徒,他們雖然並不是很堅強的人,且於耶穌受難時大部份都離開了,伯多祿甚至三次否認耶穌,只有若望緊隨耶穌;但耶穌沒有放棄他們,祂仍然倚重這十二位宗徒。而在祂復活後,仍與他們同席共飲,又給予伯多祿重新機會,三次問他是否愛祂,伯多祿這時記得,他曾否認耶穌三次,耶穌現在重複問他三次,就是要給他懺悔的機會。所以伯多祿答:「主,你知道我愛你。」雖然他曾一時軟弱、害怕,但其實一直也忠信地跟隨耶穌。

所以,整個教會也應該如此,主教們是宗徒的繼承人,就似宗徒與伯多祿是兄弟,主教們與教宗也是兄弟。而教宗不是單單有個名銜,是真的有特別權利,但他仍是主教們的兄弟,所以他需要多些採納他們的意見。大公會議是最具權威的,很多次也是由教宗發起的,最後的結論也須由他通過的。教宗保祿六世於梵二大公會議結束時,他訂定了一個「主教會議」,給教宗一個特別機會,大概每三年聚集一些主教代表;大公會議參與者有二千多人,很難時常聚集一起,而這個主教會議邀請二百多位主教代表,多數由主教團選舉出來,他們會聚集一起商量一些指定的題目,提供意見給教宗。

但那正在進行的會議卻已變質,當然,教宗可以叫任何人到來作諮詢,但這並不再是主教會議,他們甚至將「主教會議」此名稱改變,在羅馬手冊中主教會議的秘書處名字也由「Secretariat of the Synod of Bishops」改成「Secretariat of the Synod」,「Bishops」一字消失了,那麼,這是什麼Synod?這實在引起不少混亂。

Synodality 是源自Synod這希臘字的根源,譯作「共議同行」,但Synods是教會二千年來的傳統,它代表主教們開的會議,天主聖神曾應承保護宗徒們與教宗一起,現在主教會議變了質,造成教會的混亂,實在危險

「內來的挑戰」也是講每個人的內心,我們細看五旬節第二篇讀經的選擇《致迦拉達人書》(第五章),當中很精采地指出有些人跟聖神,有些人跟隨自己的私欲偏情,所帶出不同的效果就是:「本性私慾的作為,是顯而易見的:即淫亂、不潔、放蕩、崇拜偶像、施行邪法、仇恨、競爭、嫉妒、憤怒、爭吵、不睦、分黨、妒恨、兇殺、醉酒、宴樂」。你可以如此區分,崇拜偶像,即拜邪神,不信天主;淫亂、不潔、放蕩、醉酒,即肉體的享受;更明顯看到的是,你如果不跟隨聖神,你便會變成一個自私的人,所以有仇恨、競爭、嫉妒、憤怒、爭吵、不睦、分黨、妒恨,甚至兇殺。殺人、打仗,這些可以是源於個人的自私,或是民族的自私,所以若不跟隨天主聖神,而投向私欲偏情,這個世界便會非常混亂

我們教會需要堅守天主給她的制度,所以有大公會議。教宗保祿六世曾說:我要開一些會議,規模雖不及大公會議,但會叫做主教會議(Synod of Bishops)。希望教宗方濟各不要拋棄這個Synod of Bishops,希望他採納許多不同的意見之後,也要將這會議交給主教們,以聖經,以聖傳去辨別及答覆一些現在需要釐清的問題。但是很明顯的,這些是從人的內心開始的,那些聽從聖神的話的人,效果是什麼?「仁愛、喜樂、平安、忍耐、良善、溫和、忠信、柔和、節制」,所以世界上有兩類人——跟聖神的,或跟自己私欲偏情的。跟隨私欲偏情,後果就是你們現在所看到的世界;如何混亂

上一篇讀經《致格林多人前書》教會中有不同肢體,耶穌定了宗徒們,宗徒的繼承人去處理教會內部發生的事,剛才我已說,世界上的思想很混亂,特別是關於倫理道德的,現在不知道教宗是出於同情心或愛心,認為那些對於有關性的倫理道德與教會不相符的人很可憐,稱那些同性戀者也彼此相愛,切不可排擠他們;其實我們絕對沒有排擠他們照耶穌的教訓我們與他們做朋友,讓他們接受我們,從而規勸他們,表示這個傾向本身不是罪,但當中的危險就是若照著這同性傾向作出性行為,便不合乎天主計劃,所以希望他們明白,要跟隨耶穌的旨意去行

其實我們每個人也有不同的誘惑,沒有同性傾向也會有誘惑,未結婚的有未婚者的誘惑;結婚者有其誘惑;發聖願,表明不結婚的就算經過多年訓練,也會有其誘惑⋯⋯故我們需要求天主,求聖母保佑,從這裡開始,從自己開始去積極參與教會。既然教宗如此喜歡詢問全世界人的意見,我們當然也希望他讓主教們也有機會表達他們的意見,幫助聖統階級一起去執行天主給宗徒們的使命教全世界的人去遵守耶穌的誡命:「你們往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宣傳福音。」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